展開
收起
S
8891新車 > 汽車百科 > 後輪懸吊

後輪懸吊

簡介

麥弗遜懸吊系統(MacPherson)
雖然設計的作動方式與前懸吊相同,但是因為前後懸吊所負責的功能不同 ,在形狀的設計上也顯現出差異,雖然後懸吊不須擔負轉向任務,但卻需要維 持輪胎固定的角度以維持穩定的行進軌跡,因而比起前懸吊要多出一隻作動擺 臂。  
這樣的差別使得麥弗遜後懸吊系統在特性的展現方面變得更為強烈,也 就是能夠充分吸收外來的衝擊能量。但這個能量除了路面的衝擊外,其實還有 不同的來源。
例如彎道的離心G力、後輪驅動的力量傳輸等,這些因素使得麥 弗遜後懸吊雖然擁有高舒適性,但是對高性能展現卻有不足之處。 

雙A臂懸吊系統 (Double Wishbone)  

為了達到最佳的操縱性與駕馭樂趣,一般的高性能跑車均採用後雙A臂懸吊設定。  
如前所述,雙A臂後懸吊系統在設計上有其不同的考量因素,與前懸吊的主要差異在於下A臂的形狀,設計接近於L型與A型之間,至於上A臂的部分差異不大。 
雖然雙A臂懸吊系統有其操控上的優點,但是也因為結構複雜,使得整套系統佔用的空間相對增加,雖然對一些注重性能的跑車不構成影響,但是對於注重室內空間 的家庭房車卻是較不利,一些以此為基本的新式後懸吊系統應運而生,高性能跑車法拉利(Ferrari)550 Maranello就是最好的例子。 

拖曳臂懸吊系統(Trailing Arm) 
在一些歐系掀背車上可見到拖曳臂的後懸吊設計,此系統可讓後車廂的空間充分利用,因為它的整個架構都在車身底盤下部。 

後輪採用拖曳臂的懸吊設計,完全是為了增加車室乘坐空間為考量並降低連桿的複雜性。  
結構上並沒有像雙A臂系統的大小支臂組合,而是使用一粗壯的大ㄇ型樑橫接左右兩後輪。
這樣的設計雖然簡單,但製造過程簡易,並且佔用空間小,生產成本也較低,缺點是車輪與地面接觸的角度幾何變化沒有獨立懸吊來的好,也就是輪胎抓地力會有影 響,但是對一些平價車來說已經足敷使用,如德國福斯(Volkswagen)Golf、法國雷諾(Renault)Clio、德國歐普(Opel) Corsa等,後輪都採用拖曳臂懸吊系統。

多連桿懸吊系統(Multi-Link) 
在現今高級房車設計上,已經被廣泛採用的多連桿後懸吊系統,首先出現於朋馳車系上。 

製作成本頗高的多連桿懸吊系統,強調的是卓越的操縱性與車室空間的運用。  
此系統的特性主要以車艙空間運用及行車穩定性兩者並重為出發點,使得在設計上必須以最小空間讓懸吊系統發揮最大功能,因此利用多達五隻的小型連桿當支臂,讓懸吊系統的上下作動與幾何角度受到精準控制。

結構複雜,使得製作成本提高,但在性能上的優異表現,卻是目前所有房車後懸吊系統中的佼佼者,現今連一些平價房車也都開始跟進,陸續採用此多連桿系統,如:三菱(Mitsubishi)Lancer、Galant等。

QT複合式懸吊系統 
由日產研發的QT複合式後懸吊系統有其特殊之處,雖然號稱與Primera的複合式前懸吊系統雷同,但卻是完全不同的設計。
QT懸吊是以拖曳臂後懸吊系統為基本修改而來,利用所帶來的高度空間使用率優點,使得車艙容積大幅增加,並同時改善傳統設計的缺點。
首先將減震筒的固定位置重新設計,較傾斜且後移的角度位置使震動噪音不易傳入車內,並且在ㄇ型連桿中央設計一複合式連桿控制運動角度,使得此懸吊作動時能夠維持穩定的上下作動行程。
該廠最暢銷房車Cefiro、Sentra即是用此一系統。 

您瀏覽過的詞條

  • 暫無數據..
    瀏覽記錄 ×
    中古車 新車 清空
    我的關注 ×
    車型比較
    請選擇廠牌
      開始比較
      清空車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