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小撇步 開車更順手
台灣冬季正式開始,隨著氣溫驟降,開車環境開始產生些變化,除了常碰到車室內因溫差大,玻璃容易起霧之外,山區也常有濃霧的狀況,另外像是該不該先發動暖車,都是心中常會冒出的疑問。也由於冬季來臨,有足夠的低溫條件下,加上濕氣夠,就有可能在高山上出現下雪的天氣,這時如想趁機上山賞雪,又有什麼細節該注意呢?
車內玻璃起霧 善用除霧功能
玻璃起霧是冬季開車常遇到的現象之一,起因於只要車室內溫度大於車外,就有可能造成玻璃內側起霧,解決的方法除了調整空調溫度,或是開啟外循環,平衡車內外溫差,這時也可以開啟前後擋風玻璃的除霧功能,便能直接去除霧氣。
山區易起霧 前後霧燈是你的好幫手
除了車室內起霧外,起霧的路況也是一件令人費心的事,濃霧使可視距離縮短,讓駕駛難判斷路面有無發生異狀外,車燈的照明效果也會受到影響,因此可適時開啟前後霧燈輔助照明與提醒後車用,不過一旦脫離起霧或下雨路況,就必須要關閉使用,以免因觸犯「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42條規定,處罰汽車駕駛人1200~3600元罰鍰。
引擎室餘溫可能吸引小動物
由於汽車熄火停妥後,引擎室內尚未降下的餘溫,容易吸引小動物躲藏取暖,尤其又以身手矯健的流浪貓最為常見,為了不必要的傷害,在車輛發動之前,最好先打開引擎蓋目視有無動物躲藏在內,發現後予以驅趕,若「勸導無效」或只聽見叫聲卻不見其影,最好還是搬救兵(獸醫或原廠技師等)請求協助,才是最正確的方式。
冬天有必要暖車嗎?
怠速情況下熱車,可能會導致汽油燃燒不完全,導致積碳的現象發生,加上現在的汽車科技比以前進步,因此不需要先發動在原地暖車,只要在車輛工作溫度尚未提升時,維持低速、不猛踩油門的方式行駛即可,也等於同步讓引擎與變速箱達到工作溫度。
上山賞雪 又該注意哪些?進入冬季,賞雪也成為國人熱衷的活動之一,畢竟台灣平地不會下雪,因此在12~3月時,只要在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就有機會一覽雪地公路的美景,除了事先搜尋降雪機率之外,將車輛準備妥當也是必須的作為,因此以下簡述幾項撇步參考。
必掛雪鍊 否則連入口都進不去
雪鏈的用處在於增加抓地力與破冰效果,一旦進入降雪好發期,各山區的管制路口都會要求車輛加掛雪鍊,否則不予以放行,除了事先準備雪鏈外,也可尋求當地業者加掛,不過費用通常會略為高昂;而雪鍊至少須加掛於驅動輪,前驅車加掛前輪、後驅車加掛後輪,四驅車最好四輪都要加掛,在安裝時,也須注意輪弧之間須留有空間,避免雪鏈傷及懸吊零件或煞車油管。
雪中停車、開車 都有小技巧
在積雪的路面停車時,除非相當熟悉環境,否則切莫過於停靠路邊,原因在於路邊水溝有可能遭積雪覆蓋,而駕駛停靠時輪胎因此陷入,導致動彈不得,停妥後,並將雨刷豎起,避免結冰黏住玻璃;而車輛發動前,也最好撥開覆蓋在車上的積雪,一來是保持各項機件運作正常,二來是避免煞車時,車頂的積雪向前滑落遮蔽駕駛視野,增加風險。
路面「黑冰」 打滑的潛在殺手
黑冰本身透明無色,而是呈現柏油路面黑色而來,其原因在於融雪之後,路面可能還會結有一層冰層尚未退去,會讓路面看似濕滑,實際上當車輛穿越時,仍可能因摩擦力過低導致車輛打滑,因此當看到閃亮的黑色路面時,應抱有防禦駕駛的方式並降緩車速。
【編輯評論】
掌握好技巧 冬天依然老司機台灣四季的氣溫變化不至於有太大落差,善用車上的配備或是人為加以注意,都能解決大部分的問題;12月將近,往年此刻,總會有衝武嶺賞雪的報導出現,事前準備不可少,畢竟出遊以安全優先,沒有人想要因為意外發生而上新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