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駕」、「酒駕」一樣危險
近年來「酒駕」議題被重點關注,不管是呼籲的口號,還是修法加重肇責,希望能減少讓許多家庭心碎的案例,大家都知道酒精會影響駕駛精神狀況,對自身與用路人的安全帶來極大風險,但卻有不少人忽略了,服藥後開車同樣可能影響精神,且部分藥物所產生的副作用,所增加的行車風險,一點也不亞於喝酒上路!(圖取自台北市藥師公會)
危險在哪?簡單來說,部分藥物服用後會產生的副作用如嗜睡、視力或意識模糊、幻覺、頭暈、手腳無力、行為障礙,都會對行車帶來相當大的風險,藥師公會曾公布一份資料,台灣因服用藥物後開車造成交通意外死亡的案例,每年約300多人,和因酒駕開車死亡人數不相上下,便可知藥駕確實不容忽視。
服用「風險藥物」勿開車
由於藥駕危害不淺,中華民國藥師公會積極推廣避免藥駕的觀念,同時也列出「交通安全藥物分級」資訊,將藥物分為4個風險等級,從0級無風險到最高3級,並以0級綠色、1級黃色、2級橙色、3級紅色標示,冀望能推行藥品標示,並讓大家知道服用哪些藥物後不適合甚至不能開車上路!(圖取自台北市藥師公會)
1級風險藥物多為我們熟知且不時會服用的藥品,如止痛藥、感冒藥、降血壓藥等,雖然以上多數為相當普遍的藥,但若有需要或長期使用這些藥物者,還是建議開車前要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多注意小心。(圖取自台北市藥師公會)
2級風險藥品雖非能輕易取得,但若有開車需求,請務必先尋求專業醫師評估,畢竟其副作用會影響五感、降低駕駛能力,自然得更小心。(圖取自台北市藥師公會)
風險層級最高的3級藥物,簡單說用了就別開車!比較要注意的是常用在視力矯正的散瞳劑,此外,有時依不同手術所進行的麻醉也要多個心眼,局部麻醉劑術後影響會因給藥方式而異,需醫師評估確定安全後再上路;至於全身麻醉者、手術當天不要開車,後續恢復最好也要由醫生評估。另3級風險藥物中的部分抗焦慮藥,應特別注意苯二氮平類藥物,會因同時攝入酒精而強化副作用。(圖取自台北市藥師公會)
藥駕入法有「痛點」
既然藥駕這麼危險,是否能比照酒駕將藥駕入法開罰?這部分的執行確實有不少難處,首先,體內藥物檢測無法像酒精濃度檢測那麼快速就能獲知結果;其次,每個人體質不同、對於藥物代謝速度也不盡相同,驗出的結果不一定是當天服用所造成的,光是「認定」,就會產生諸多盲點與爭議。
目前只能冀望政府將藥駕觀念重點宣導,並落實交通安全藥物分級制度的普及與健全化,先前我國交通部已表示,正與衛福部就可能導致無法安全駕駛的藥物,建立分級制度,未來也不排除推動修訂相關法律與罰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