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彩繪是一門藝術創作,也是不少車主高調示愛「小老婆」的方法,透過五花八門、色彩繽紛的塗裝、車貼來彰顯個人風格,把愛車變「彩繪」聽起來、做起來都很簡單,但其實箇中「眉角」不少,稍沒留意不僅違法,還可能有安全疑慮,本篇不只帶你搞懂法規,還帶你一探這門藝術的歷史!
賽車讓汽車彩繪發揚光大
汽車彩繪藝術確切起源不太可考,不過若說誰讓它發揚光大,那麼賽車運動功不可沒。1900年時,美國富豪Gordon Bennett號召各國汽車俱樂部舉辦比賽,各國賽車以不同顏色做區隔,通常是國旗配色,如法國Blue de France藍色、義大利Rosso corsa紅色、英國British racing green綠色、德國Silver銀色等,堪稱是汽車彩繪的濫觴,甚至車廠也常以此作為車色命名。
隨著賽車運動蓬勃發展,作為賽場上焦點的塗裝,很快的被贊助商相中,1968年的F1賽場上,菸草商Gunston就將品牌商標及字樣彩繪上贊助的車隊,而且廣告效果出色,自此開啟了賽車運動的商業模式,各大品牌爭相重金「買版位」,經典賽車塗裝也隨之誕生,舉凡酒商Martini藍紅線條、石油大廠Gulf的橘藍配色、能量飲公司Red Bull的紅牛塗裝等都讓人印象深刻。
嬉皮文化造就了「Art Car」風潮
1960年代美國吹起一股反戰爭、反政治、反主流文化而發起的運動,被稱為「嬉皮文化」,各式各樣的街頭塗鴉也是自此氾濫,而最能彰顯個人特色、且能四處移動的汽車就成為下手目標,大量藝術車(Art Car)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當時的時空背景下,代表崇尚自由、具備多人乘載的福斯T1 Microbus便成為「最佳畫布」,至今也被視為嬉皮文化的象徵。
來自日本的痛車文化
提到汽車彩繪,怎能不提到來自日本的「痛車文化」,眾所周知日本是動漫大國,很多人出自於對動漫人物的熱愛,便將動漫人物的圖案以彩繪或包膜的方式裝飾到車身外觀上,更講究一點的甚至連內裝也會下功夫,這樣的風氣久而久之便自成一種文化,而痛車通常伴隨著Cosplay活動,走一趟日本「御宅族」大本營的秋葉原,或許就有機會看到痛車的車聚。
關於「痛車」這個詞怎麼誕生,其實有不同說法,一般認為是出自日文「見ていて痛々しい車」的簡稱,而「痛」這個字在日本俗語中有著「不忍直視、讓別人看到會感到丟臉」,意思是指御宅族把自己的興趣暴露出來,會讓旁人感到尷尬,也頗有自我解嘲、揶揄的感受,另外也有人認為是痛車是代表「心痛」,一來是車身彩繪所費不貲、很傷荷包,二來是擔心好不容易創作好的完成品,稍有刮傷肯定會非常懊悔!
國內法規怎麼訂?
雖然說汽車彩繪在國外老早就盛行,甚至發展出個別文化,但在國內其實一直是「檯面下」進行,開上路只能躲躲藏藏,直到2016年中交通部公路總局完成修法後才正式「放行」,車籍資料中的顏色新增「彩繪」的選項,不再侷限過往至多三色的限制,此舉不僅有利車商發售彩繪特仕車,一般民眾現有或後續改裝的車輛,也只要到監理所辦理變更後即可合法上路,若未依法變更車色登記,開上路是會被開罰新台幣900~1800元。
雖然說車輛彩繪就是展現自我,但也不是「要怎樣就怎樣」,若彩繪、痛車或包膜的圖案有涉及暴力、色情、謾罵等內容,經評估後是有權不受理的,要特別說明的是,監理單位檢驗權責僅就車身顏色的認定,有關圖案的著作權或版權並不在此限,不過還是建議民眾取得合法授權,以免到時遭人檢舉,不僅打壞車輛彩繪的興致、嚴重的話還可能多一條官司!
除了車輛彩繪的圖案有規定外,塗裝、車貼的「位置」也是有安全考量的,為了確保行車視線及逃生安全,車窗玻璃是禁止彩繪的,車燈依規定也「不得噴色或貼膠紙」,否則也將面臨開罰。
除了一般私家車的藝術創作外,相信大家也都看過計程車身上張貼各式廣告,這類其實也算是車輛彩繪的一部分,業主得先依地方政府相關廣告物管理法核准後才能上路,但若是公司、商號自家商標或圖案且無涉及商業廣告,則依一般車色變更登記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