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定都有在路上被後方三寶投射遠燈的經驗吧!尤其現在車輛大燈越做越好,瞬間高亮度的燈柱即使透過車內鏡片反射後依然刺眼,嚴重時還可能導致駕駛人短暫失明。但其實也有很多方法可以解決這件事情,像是車上的「防眩後視鏡」就是解方之一,但究竟要如何達成「防眩」目的?這就是今天我們所要探討的重點了。
什麼是「防眩後視鏡」?
「防眩後視鏡」顧名思義就是減少、防止眩光的功能型後視鏡,一般未配備「防眩」功能的傳統後視鏡,只能忠實地將所有接收到的光源透過鏡面反射到駕駛人視線中,這樣等於是只要在昏暗的路段遇到遠光仔投射,基本上就一定會被眩光給閃的無法睜眼,這可是會造成行車安全非常大的危害。
而「防眩後視鏡」則是一種可以利用改變鏡片上的物理或化學性質減少反射率或反射方向,進而達到防眩光功效的進階型後視鏡,這樣的後視鏡將可以有效減少遠光燈對駕駛人的危害,從而保障駕駛視野與行車安全,重要性高到幾乎可說是每輛車都必須要有的安全配備。
如何區分「防眩後視鏡」?
一般市面上最常見的「防眩後視鏡」共分為「自動」與「手動」兩種,就外觀上來說,「手動防眩後視鏡」在鏡面下方可以看到一個明顯的撥桿,這個撥桿就是拿來調整內部反射鏡面用的,只要把撥桿向上撥就是正常模式,反之向下扳就是防眩光模式。
而「自動防眩後視鏡」則會在後視鏡前後都設置一組光源感應模組,主要是利用前後光源強度差異來偵測駕駛是否遭到後方強光投射,只要看到後視鏡有光源感應器就代表具備自動防眩光功能。
也有些高級車會為了美觀而將前光源感應模組給藏在鏡片底下,所以在前面版上並不會看到明顯的光感模組,然而這並不影響防眩功能作用。
「防眩」功能做動原理
「手動防眩」功能的原理其實是通過轉換鏡片構造來實現的,這種後視鏡裡具有兩個不同反射率的鏡片,分別以不同角度前後安裝。當我們通過外部撥桿調整兩個不同反射率的鏡片時,向上撥就是使用一般的高反射率鏡面,適合一般日常情況使用;而當車輛受到後方強光照射時,只要駕駛將撥桿往下扳就能改使用低反射率的鏡面,這組鏡面可以將光線強度減弱,而原本的高反射率鏡片則會被移到後視鏡上方,如此一來駕駛的眼睛就能避開強光直射防止視線受到影響。
而「自動防眩」功能就更厲害了,自動防眩後視鏡的鏡片具有獨特的「三明治」結構,意思就是在兩層玻璃之間夾上一層化學凝膠,而這個凝膠則可以依據通過的電流強度來調整鏡片顯示的明暗度。
前面也提到過,「自動防眩後視鏡」外觀本體具有一前一後兩個光源感應器,而當感應器偵測到車輛後方的光線強於前方光線時,系統就會自動判斷駕駛當前正遭受強光投射,便會主動升高輸出電壓來讓化學凝膠由正常的透亮狀態變成深墨綠色,而變成深色的凝膠就能有效的減弱光線反射率來達到防眩的功效。
「防眩」實際效果為何?會差很多嗎?
「手動防眩」因為是透過轉換內部反射鏡片的方式來減緩眩光影響,充其量僅能避免光線直射至駕駛視線,而且駕駛需要分心手動調整撥桿對行車安全來說也是有相對風險,防眩光模式下的後視鏡可視角度也會受到大量限制,因此「手動防眩」功能客觀來說效果十分有限。但「手動防眩」的好處就是價格便宜且方便維修,因此常會在平價車款上看到,至少比什麼功能都沒有來的好。
至於「自動防眩」則等於是在不影響太多駕駛視線的情況下,於原本的鏡片中蓋上一層防眩光濾鏡,而且還是透過車輛本身自動偵測來作動,因此整體效果將比起「手動防眩」還要來的理想、方便許多。
數據上來看開啟自動防眩功能後,鏡面反射率將可有效的從50%減少至4~15%,實際使用過的人一定都會覺得差異顯著,而嫌鏡片反射率太低、很暗的人也可以自行選擇關閉該項功能,因此以日常用車需求來說,還是使用「自動防眩後視鏡」會最理想。
不只車內後視鏡,現在也越來越多車款的車外後視鏡具備有自動防眩功能,大多配置在駕駛側。原理與作用效果均與車內後視鏡大同小異,為的就是確保駕駛不被遠光燈給閃瞎。
我的車沒有是不是落伍了?加裝要多少錢?
如果你車上的後視鏡還沒有「防眩」功能的話,那你的車應該已經有點年紀囉~因為現在大部分出廠的新車至少都會配備「手動防眩後視鏡」,甚至「自動防眩」也不是什麼稀奇的功能,一堆70~80萬的國產車就有標配了,所以還沒享受到「防眩」功能的朋友可真是有點落伍啦!
但大家也不用太擔心,因為這項技術已經十分普及,各項建置成本其實也不會很高,市面上有很多相關套件可供車主後期安裝上車,網路上購買連工帶料也不過新台幣1000~5000元而已,相較「靈魂之窗」的重要性,我想這點錢應該還是很值得花下去的,對吧?(圖/蝦皮購物網)
可能有很多人會想,既然我都要買新的後視鏡來防眩光了,那為什麼我不直接買現在很流行的「鏡頭式電子後視鏡」就好了呢?雖然不可否認這種後視鏡有更多功能可以運用,但其實它的防眩光效果並不像傳統「自動防眩後視鏡」來的那麼優異,最多就只能透過降低螢幕亮度的方式來減少後方遠燈的影響,若是十分在意「防眩光」功能的朋友,還是建議選購傳統的「自動防眩後視鏡」就可以了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