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全球暖化所可能導致的生態浩劫及氣候變遷,在全球性節能減碳的趨勢下,汽車產業除了大舉推動電動化的風潮,也相繼喊出減碳的目標,接著諸如「零碳排放」、「淨零碳排」、「碳中和」等等似懂非懂的生硬詞彙便不斷浮現,讓環保目標看似明確,卻被這些專業名詞所模糊,在不完全理解實際概念上的狀況下,只留下滿頭「黑人問號」。
【要減什麼「碳」?】
首先要了解,這些與「碳」有關的專有名詞中,其所指的正是我們小學便曾學到的「二氧化碳(CO2)」,同時也是溫室氣體的一種,因此通常我們聽到的「節能減碳」措施,主要都是以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為目標來執行。
溫室氣體這麼多種,為何就「二氧化碳」獨獨被針對?主要在於二氧化碳占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可達26%,比例僅次於水蒸氣,不過水蒸氣濃度變化與人類活動沒有顯著的直接關聯,加上二氧化碳相較於甲烷、臭氧等其他溫室氣體,在控制處理上成本及科技層面相對低,因而在實務可行性較高也較易普及。
尤其在人類社會步向工業化後,開始仰賴化石燃料做為主要能源來源之一,讓原本在地底下以烴化物形式埋存的「碳」,經燃燒後以二氧化碳形式大量逸散到大氣中,如今二氧化碳生成量不僅遠超出自然界所能吸收的量,且人類大規模的伐木也加劇了其對全球暖化的影響。
這些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來自於能源產業、交通運輸排放及工業需求等經濟活動,雖說各領域排放比例上因地區有不小差異,但在不少已開發國家中,上述三大領域多能佔據一國總碳排放量逾半,而在運輸領域中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汽車產業,也成為了有害環境的眼中釘之一!
當減碳節能成為了全球致力實踐的環保方向,不僅各國開始以日益嚴峻的環保及排放規範來確保目標落實,汽車產業也被半強迫性地跟進這樣的趨勢,一股「新能源動力」風潮便因應而起,而眾車廠亦期盼藉此機會從「加害者」洗白成「提倡者」的角色。
【什麼是「零碳排放」?】
構想其實很簡單,既然二氧化碳排放主要來自化石燃料,換句話說只要不燃燒化石燃料,便可在動力系統上實現所謂「零碳排放」,而做為燃油引擎的替代選擇,「電能動力」和只排水的「氫燃料電池」便成了當今車廠發展新能源動力的兩大心頭好。
但事情總沒想像中容易,畢竟大眾消費者並不會只購買動力系統,而是完整成車,這也代表著在一輛車的生命週期中,從製造、運輸、銷售、購買乃至於後續使用都在排碳,而把這些合計起來的總排碳量,便以「碳足跡」稱之!
既然真正的零碳排放在現階段仍難以實現,減碳計畫總需要立下一個明確、可實現的目標,同時也能做為減碳措施成效的標準,從而浮現出「淨零碳排放」的概念。
【如何實現「碳中和」?】
淨零碳排放,或稱「碳中和」,就是讓碳排放額度(碳權)以及所產生的碳足跡能夠相互抵銷,簡言之即為「排多少、收多少」的概念,換句話說,不是不排碳,而是不「多」排放!順帶一提,若碳足跡夠低,以至於碳排放額度在抵銷後仍有剩餘,即稱做「負碳排放」。
碳中和因比起較為理想化的零碳排更加實際且可行,而成為不少企業、組織或國家在推動減碳策略時所採定的目標。然而,「排碳」雖不難理解,但如何把排出的碳再「抓」回來可就有點難度了!這時我們需要動點名為「碳補償」的小手段。
既然現階段排碳量再怎麼減都不會是零,想實現碳中和,就需要透過外部手段來彌補排放的量,也就是增加所擁有的碳排放額度。而最常見的作法便是透過植樹造林來實現,增加植被來提高自然界固碳的能力,此外也可藉由投資或購買再生能源(綠電)、在供應鏈中使用負碳產品等措施來抵銷碳排放,而這些做法即為「碳補償」的一種。
除此之外,國際性的減碳計畫中,碳補償也常以「碳交易」的形式來執行,通常以用於溫室氣體計量的「每公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為單位,向其他國家或地區直接購買碳排放權。不過,這樣的做法也被批評不具實際減碳效益,甚至可說是以碳為名的「贖罪券」!
在實踐碳中和的過程中,碳補償雖無法直接捕捉自身所排出的碳,卻有利於資金流向減碳事業或組織上,以期增加減碳規模。同時,企業機構為降低碳補償的開銷,也較傾向使用低碳製程或設備來降低碳足跡,等同變相鼓勵落實減碳計畫。
【環境變遷正在發生,減碳不是假議題!】
2014年曾有研究指出,若持續以當時的規模燃燒化石燃料,地球在2036年時將因全球暖化而較工業革命前升溫攝氏2度,並可能導致嚴重生態浩劫。有鑑於此,隔年聯合國簽署的《巴黎協定》中,除了鼓勵施行減碳措施及投資再生能源外,目標也包含在本世紀末前將氣溫升幅控制在2度內。
然而時至2020年,全球不僅遭逢多項氣候災難,也是有紀錄以來全年均溫最高的一年,甚至被稱做「極端氣候之年(The Year of Climate Extremes)」,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更直言:「2021年將會是環保行動的關鍵年度,不成功便成仁,端看我們願意做出多少努力。」再次提醒人們所面臨的氣候變遷及其威脅性,而各國政府在環保政策上也愈趨積極!
常見措施除了發展再生能源外,考量交通做為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汽車產業也不意外連帶成了開刀對象。多數主要已開發國家近來不僅提出更嚴格的排放規範,包含台灣在內的不少國家也接連宣布計畫於20年內陸續禁售燃油動力新車,並不約而同地以「2050年實現碳中和」為目標推動減碳政策。
車廠在威脅利誘下,也半推半就地跟上這股環保減碳風潮,預計逐步汰除燃油動力產品者也不在少數,推動轉型為純電品牌的同時,也將投入更多資源在電能動力及電池技術的開發上,以打造更具經濟效益的量產電動車,部分車廠及零配件供應商更響應「RE100再生能源倡議」,規劃在2050年前落實100%使用再生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