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新鮮人購車,在上周,我們為大家設定了60萬元的購車價格,應挑選幾部值得推薦的新車,也為大家整理十年的養護成本,而新鮮人購車除了新車,相信很多人也都曾考慮過中古車,但中古車怎麼選、有哪些細節要注意?都是學問。為了讓想買中古車的社會新鮮人不花冤枉錢,不要被不肖業者或自賣車主欺騙,另外,對於自己看到的中古車,到底沒有發生過事故以及泡水,新鮮人可能都沒有太多經驗去判斷,我們特地訪問小施汽車商行老闆施景淳,小施以自身多年經驗,告訴社會新鮮人在選購中古車時,要注意的重點,讓自身具備一定的辨識技巧與概念,為自己多些保障。
如何確認車況良好?
車體外觀是最基本的檢視,中古車商都會將車子烤漆的很漂亮,看起來又新又美,但車子外觀美不代表沒受過撞擊或發生過事故。看車時,一開始可先環繞車外、檢查車體,包括車身是否掉漆或刮傷,或若發現車子烤漆色差過大也要注意,可能是因為車子曾經發生碰撞事故。檢視車門與車體膠條,如果發現膠條摸起來是軟的、看起來不平整,代表有人工更換過,因為原廠的膠條都是機器去製作的,會筆直且又堅硬,因此如果膠條有更換過跡象,代表車子可能曾遭受撞擊,車體結構安全堪慮。車體螺絲也要檢查,如發現車門螺絲有旋轉拆卸過的痕跡,或是發現螺絲是換上全新的,就要當心,代表可能車子曾遭受撞擊事故。另外,可以試試車門開與關的彈性與鬆緊度,若車門開關時感覺車門較鬆,那可藉此判斷該車可能有行駛達18萬公里以上,如果車門感覺鬆、但里程數卻少,那就能合理懷疑里程數動過手腳。車外後視鏡也可以用手搖一下,檢查看會不會太鬆。其他膠條檢查部分,如前檔玻璃雨刷膠有否脫落或裂開,有天窗的車子周邊膠條是否平整以及有沒有鬆脫。
碟盤、輪胎檢視技巧檢視煞車碟時,可仔細觀察煞車碟盤邊緣的線圈,用手去觸摸看看,如果感覺線紋過深,那就代表磨損過度、有吃溝現象,則必須做更換。檢測輪胎溝深也必要,以判斷是否要換胎,建議以胎紋深度電子檢測器檢測,或是拿10元硬幣也可以當做測量工具,將硬幣放在胎溝內,若是新胎,胎溝高度大約會落在10元硬幣人像衣領上緣處,若平視看得到人像衣領下緣,就代表輪胎該換。一般來說,新胎的正常數值約7.5~8.5mm左右,若數值低於1.6mm,就建議換胎。另外,若是車子總里程數不高、但胎紋幾乎被磨光,那可能里程數有被調過。小施提醒,一般輪胎壽命約4萬公里,因此看輪胎使用程度搭配車子里程數,都可判斷一些端倪。仔細檢查輪胎、碟盤,也攸關買車回去是不是還需要花錢整理,也是成本上必須考量的地方。
車體結構狀況如何看看中古車時,車體結構相當重要,它關乎這台車的剛性與耐久度。因此可檢視車體鈑件是否有間隙不正常現象,比如前保桿與葉子板間如果有鈑件不平整,代表可能曾發生事故,就要進一步檢查引擎室。首先打開引擎蓋檢查左右兩邊螺絲有無更換與拆卸痕跡,如果螺絲有拆卸過加上引擎蓋內的原廠車輛年份標籤也消失,代表這台車有發生過不小的事故。另外,包括引擎室的水箱架螺絲是否有拆卸痕跡,檢視車體大樑是否有生鏽與不平整、有沒有鈑金痕跡都是重點。若是發現大樑有皺褶、鏽蝕、重新噴漆,小施提醒那就直接看其他車,因為代表此車大樑有受損,也就是曾發生較重大事故。還可以檢查引擎室的焊接點,如果發現焊接點有重新鈑金過、補土過的痕跡,就要特別注意。而連接引擎週邊的水管與油管也可檢查,看看顏色是否老化或有鏽蝕。如果引擎熱水管老化未更新,會讓引擎工作溫度過高,造成過度損耗,對引擎造成傷害。其他如水箱蓋、機油蓋、機油尺等,可檢視看有無生鏽現象與積油汙,以此判斷該輛車是不是有好好保養。車尾行李廂蓋的螺絲部分也可以查看有無拆卸痕跡,以及膠條是不是堅硬平整,還有行李箱內板件是否有皺褶、生鏽。檢視備胎室有無噴漆、鈑金、整修痕跡也不可少。由以上所述種種跡象可知道車尾有沒有發生過撞擊。
內裝細部也可一探究竟除了車體外部與引擎室等的檢視,小施表示內裝也是可看出一些問題,若對內裝的第一印象不喜歡,那就可直接看其他台車。另外像是座椅如果出現龜裂或破損,但車子里程數卻不高,那可合理懷疑里程數的是否真實。方向盤與排檔頭是可注意的地方,如果發現這兩處皮革顯得光亮且光滑,代表車子使用頗頻繁,里程數應該不低。安全帶也是檢查環節之一,如果發現安全帶邊緣起毛球,代表使用頻繁,則該車的里程數應該也不會太低。
怎麼判斷泡水車除了事故車,泡水車也是消費者不想碰的,但到底該怎麼看?小施教大家一些技巧。可以將手伸進方向盤下(中控台內部)仔細觸摸,看有沒有泥土或泥塵。座椅底部也別忽略,將手伸到座椅下方仔細檢查,看有沒有摸到泥土或是不正常的鏽蝕。知道如何辨識事故車與泡水車後,新鮮人在實際試車時也要注意幾點,若發現行車時底盤有異音,就可能是懸吊系統異常。或是以較高速行駛(50km/h以上),如果發現車身有搖晃感、不穩,代表避震器老化;另外試車時也可仔細感覺,在轉動方向盤時,間隙會不會太大,如果感覺轉動間隙太大、不順手,那也要特別注意。想購買中古車,建議新鮮人自己事前也做些功課,包括先瞭解喜歡的品牌車型的市場行情、年份與價格帶,以及到該車款相關社群平台詢問,或請教較專業的親朋好友,都是可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