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App,觀看文章體驗更佳
文章
車輛被迫降速?「交通寧靜區」會是行人天堂嗎?
邱翔
邱翔車與生活,如你如我
1,725瀏覽/2024-03-09
概覽:
「交通寧靜區」的概念源於歐洲,設計目的是為了降低車速,提升行人安全,台灣也有引進試辦,但有效嗎?

為了擺脫「行人地獄」的負面形象,政府除了嚴格立法取締外,也希望從工程面進行改善,才能治標又治本,這讓國內已經行之有年的「交通寧靜區」再度被拿出來討論,認為應該要加大推廣力道,究竟什麼是「交通寧靜區」?哪些地方適合設置?規劃上有規定嗎?本篇帶你一一釐清!(圖/高雄市政府)

交通寧靜區設計概念起源

「交通寧靜區」最早起源於1970年代的荷蘭,當地以「Woonerf」來稱呼,有「生活化街道」的意思。當時的時空背景是汽車開始普及,導致交通死傷增加,社區居民擔心太多車輛進出,會影響居住品質,還可能會威脅兒童安全,因此開始將花盆、石塊放置於道路兩旁,或是乾脆種起植栽,藉此降低行經車輛的車速,達到減少車流的目的,而這個概念後來也被荷蘭政府採納為道路設計標準,並推廣至歐洲、日本、澳洲等地,皆是利用交通工程與管制措施,抑制汽、機車通行的便利性,來改善行人的交通安全。

台灣的做法是?

而國內也在2017年率先於六都引進「交通寧靜區」,並逐步推廣至其他縣市,主要選定學校、醫院、大型社區等人潮眾多的地方進行試辦,不過初期僅針對標示區限速30km/h,並在周邊設立告示牌、禁鳴喇吧等,沒有搭配道路改善工程,因此效用不大;但隨著「行人地獄」的檢討聲浪加劇,近年來「交通寧靜區」除了增設彩色行穿線、標線型人行道、交通號誌之外,也要求須納入減速工程輔助的配套措施。(圖/交通安全入口網)

為什麼設定速限30km/h?

交通寧靜區的首要條件是「速限30km/h」,凡是行經標示區的車輛都被要求降速通過,而為什麼會這樣規定呢?其實是根據研究統計,包含行人、自行車騎士、機車騎士等弱勢道路使用者,因幾乎沒有防護,若被時速50km/h的車輛碰撞,死亡風險將達85%,但若車速低於30km/h,死亡風險降至10%。由此可知,車速與交通事故傷亡嚴重程度息息相關,透過設置交通寧靜區管理車速,將可有效提高用路人的安全。

設立交通寧靜區的評估條件

依據內政部「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施規範」之定義,交通寧靜區係指劃設某區域範圍內之道路進行管理,結合路網規劃及道路交通工程,以減少穿越性交通及降低行車速率,降低機動車輛帶來的負面影響,進而改善道路使用環境。(圖/桃園市政府)

都市人本交通道路規劃設計手冊中提到,交通寧靜區建置之前必須就交通量、交通動線、道路現況等課題先執行事前調查,比方說住宅區區考量緊急車輛動線、商業區要考量道路寬度、停車供需問題等,接著再依上表規定的適用條件進行初步評估,主要判斷重點包含車流量、有無穿越性交通行為、重大事故次數等。

交通寧靜區主要規劃原則

設立交通寧靜區,就是希望進入該管制範圍的車輛都能減速慢行,降低交通事故意外風險,因此要求出入口應該要有明顯告知,例如告示牌、地面標字、彩色行穿線、顯眼顏料鋪面等,理想的位置是設在主要道路與次要道路的交叉路口,空間允許的話,也可以種植樹木來分隔人行道與車道,或是利用護欄、防撞桿來保護行人。(圖/高雄市政府)

不過交通寧靜區的最終目的,還是希望將道路空間優先分配給行人或當地居民使用,道路設計除了要讓進入標示區的車輛自動減速外,理想的狀態下,應該是要建全行人、自行車路網,特別是孩童、行動不便者、老年人也須提供完善的行人保護措施。(圖/新竹市政府)

交通寧靜區理想的道路減速工程

國內交通寧靜區目前常見的減速工程,還是以標線纇(例如:彩色行穿線、3D路型減速標線)為主,針對「道路本身」進行改良的少之又少,但其實都市人本交通道路規劃設計手冊有列舉幾種改善工法,常見的有像是減速帶、減速丘、減速平台等後加裝設施,形成高低差,迫使車輛經過時降速,或是道路寬度縮減、仿S型道路、路緣延伸、道路偏移、加入分隔島、圓環等等,增加駕駛的行車難度,不想減速都難!

事實上,首善之都台北市已經開始落實改善路型的減速工程,位於大安區的大學里成為全台第一個社區示範點,除了訂定更嚴格的20km/h速限,重要的出入口採用藍色柏油壓花路面,提高視覺警示效果,易肇事路段加入大型減速墊或縮減車道寬度,並將部分巷道重新規劃變成仿S型道路,讓車輛自動降速,提升行人的安全性。(圖/大學里里長吳沛璇臉書)

12
對我幫助不大
車友留言0
寫留言
暫無數據
回覆:
發佈留言
0

文章標籤

交通寧靜區
行人地獄
行人天堂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