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必堵,遇假則塞」大概是國內幾條縱向高速公路的寫照!不過相信不少人都遇過,明明塞了一大段車,到頭來卻連個施工或事故都沒有,慶幸著「沒事就好」的同時,難道不曾好奇「剛剛在塞什麼莫名其妙」?
這問題其實長久以來一直困擾著全世界的交通管理機關,甚至早在1955年就陸續有相關研究,並發現駕駛本身,就是造成莫名堵塞的原因之一!
不少研究指出,當交通流量增至一定程度,一點干擾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進一步影響整體交通順暢度。例如一名駕駛因突發路況或未保持車距,從而必須減速來避免碰撞,如此短暫的車速變化,就可能點起大塞車的導火線。
當其他車道不足以提供閃避空間,這名駕駛的驟然減速,將迫使後方駕駛也跟著煞車,且通常會加大剎車力道來避免追撞,進一步導致更後方來車得一波波跟進減速應對,還越減越慢,最終煞至靜止並形成大回堵。
因此就算造成塞車的「始作俑者」早已不在現場,仍會在煞車處留下了無形的滯塞點,這樣的滯塞點不僅很難消失,甚至可能如波浪般,持續向後方車流擴散,但直至駛過滯塞點後,駕駛可能才發現原來什麼事都沒發生。
另外,道路本身設計也可能引發類似塞車問題。曲率較大的彎道路段,會讓用路人傾向以較低的車速通過;遇上坡度較大的路段,上坡時常有駕駛未察覺車速在掉,下坡時則可能不時煞車來維持車速。
這些都可能導致後方車輛不易維持車距,並後續引發莫名塞車的情形,台灣常塞車的湖口、龍潭及五股等國道路段,都符合類似的條件。另者,不少駕駛不顧車速,看到測速照相機就先來個大腳煞車,也是引發莫名堵塞的可能原因之一。
培養良好駕駛習慣,或許能改善莫名塞車。有些研究指出,若車輛間能保持足夠車距,預期前方車多或在應付前車煞車時,可提前鬆油門短暫滑行,車輛也會慢慢降速,如此一來能在安全距離下避免過度減速,有助減緩滯塞點繼續向後傳遞。
但這只能削弱影響,研究坦言電腦模擬顯示,一旦車流量再多起來,就算沒有任何駕駛犯錯,仍舊難以完全避免引發莫名塞車。部分觀點甚至認為,要完全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可能得禁止人類駕駛車輛。
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新車配備ACC主動調距定速系統,能協助駕駛控制車速和與前車的距離,對於改善莫名塞車有一定效益。而隨這類駕駛輔助和車聯網技術日益發展,有朝一日讓全自駕技術獲得普及,或能實現維持定距和同步行駛的理想交通,並讓「塞車」成為歷史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