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渦流結構其實非新鮮事
先解說一下雙渦流渦輪,英文為Twin Scroll,英文比起中文似乎就容易理解,因為有時會把雙渦流錯看成雙渦輪,然而雙渦輪指的是渦輪數量,雙渦流則是渦輪進氣端的結構,由於引擎每一汽缸的點火時間都不同,造就排氣順序也不同,過程中,每缸廢氣在匯集進入渦輪進氣端時,會產生干擾而影響吹動渦輪葉片的反應,最後當然就是牽連到動力輸出,而雙渦流設計便是在渦輪進氣端處一分為二,引擎各缸廢氣依氣流特性相互分流後再各別注入,免除排氣互相干擾的狀況,如此自然有助於渦輪作動,進而提升動力表現,這樣的設計在渦輪當道的現今愈來愈常見,主要也是因為沒有繁雜的電子機構,只是單純硬體構造的不同。
另外需一提的是,雙渦流渦輪並非新技術,早在90年代末期,當時稱霸2.0升性能車界的東瀛WRC雙雄Impreza STi與Lancer Evo.的渦輪便已採用雙渦流設計,那時的歐洲車廠尚未大舉投入開發渦輪引擎,從90年代初期開始,到兩千年中的這段時間裡,著實是日本渦輪引擎的黃金歲月,直到這幾年,歐洲車廠幾乎每一家都投入開發新世代直噴渦輪引擎,才讓雙渦流結構又被炒熱!當然,並非歐洲渦輪引擎有落後之嫌,只能說時勢所趨,又再次炒熱雙渦流渦輪這件事。
然而從引擎輸出帳面數據來看,小改款之前的Kuga 2.0 EcoBoost最大輸出分別為242hp/5500rpm、35.7kgm/3000rpm,改用雙渦流渦輪之後,出力微幅提升為245hp/5500rpm、38.0kgm/3000rpm,馬力與扭力提升幅度有限之外,兩者峰值也全然相同,強調會有更佳增壓反應的雙渦流渦輪,似乎無法從帳面數據看多端倪!也因為這樣,坦白說在實際試駕之前,對於2.0 EcoBoost引擎進化後的動力表現呈現保留態度。
加速實測讓人驚豔
但是當踩下油門瞬間,卻可感受到引擎進化後的差異,低速扭力確實較為活潑,顯然縱使扭力峰值皆維持在3000rpm,但雙渦流渦輪似乎補強了3000rpm以下的扭力反應,跑起來相當輕快,而既然動力有提升,自然免不了進行加速實測,關閉循跡系統、排入S檔,左腳剎車、右腳油門,起步轉速上限可將近3000rpm,正好扭力38.0kgm全數湧現的時機點,全力衝出瞬間讓前輪發出一聲尖叫,而從儀錶中的四輪驅動比例資訊可以觀察出,起步瞬間以前輪驅動為主,而一旦產生尖叫空轉時,電子四驅系統立即增加後輪驅動比例,不過從儀錶觀察,至多就是前後50:50的平均分配,而在高轉速動力釋放上,畢竟此次渦輪修改僅是針對進氣道設計,渦輪尺碼無加大,因此跨越6000rpm之後的高轉速,馬力表現難免較為趨緩,考量這具2.0 EcoBoost本來就非性能之心,強化中低扭力才是重點,因此我們認為高轉速馬力趨緩的特性不算是缺憾,而小改款Kuga 2.0 EcoBoost在0~100km/h短程衝刺上,一舉跑出7.23秒出色成績,三趟測試都在7.3秒上下徘徊,穩定度不錯,而0~400m最佳紀錄則是15.17sec@145.85km/h,這樣的加速力,冠上運動化SUV名稱也不為過!
跑得快自然也要有好的剎車性能,P-Box實測100km/h~0最佳紀錄是2.98sec@40.95m,不算輕的1720kg車重,加上抓地力表現一般的Goodyear Assurdnce Full Max多功能胎,能有此煞停數據算是優異,不過有一點需特別提出,在我們進行第三趟煞停時,原廠來令片已完全承受不住高溫,出現過熱造成制動力嚴重衰退,並伴隨陣陣白煙與焦味,第三趟100km/h~0測試就嚴重過熱的情形,在過去原廠車測試,這是較少有的情形。
最後在操控部分,基本上仍維持小改款前一貫特質,以舒適見長,與同級家庭化SUV對手相比,彼此動態操控在伯仲之間,而若想在山路上徹底釋放245hp馬力,可能不是個好主意,或者就以往試駕Kuga的經驗,1.5 EcoBoost反而有更理想的動態均衡性。
引擎型式:2.0升L4 DOHC 16V Turbo
最大馬力:245hp/5500rpm
最大扭力:38.0kgm/3000rpm
變速箱型式:6速手自排
驅動型式:四輪驅動
懸吊結構:前麥花臣、後多連桿
0~100km/h加速:7.29秒(P-Box實測 氣候:陰/氣溫:27℃)
原廠極速:NA
車身尺碼:4536x1838x1695mm
軸距:2690mm
車重:1720kg
輪胎尺寸:235/50R18
車價:119.8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