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車上市前的闖關遊戲?車輛認證流程報你知

邱翔
6,172瀏覽/2022-09-16
概覽:
一款新車在國內上市要經過哪些關卡?沒有這四張合格證,想都別想!

不管是代步通勤的國產小車,或是金字塔頂端的華麗超跑,如果沒有取得國內四張合格證,也不能隨心所欲的上架販售,畢竟汽車作為交通運輸工具,攸關人身安全、也牽涉環保議題,政府有責任替消費者做把關,究竟這四張合格證各是什麼?又需要經過哪些審驗流程呢?

四張合格證 各由所屬機關發放

依據台灣現行車輛管理制度,一輛新車能領牌上市,需要自三個主管機關,分別是交通部核發「安全」,經濟部能源局核發「耗能」,以及環保署核發「汙染」、「噪音」共計四張合格證明,簡單來說就是政府為上市車輛品質把關,後續如果車輛有普遍性的問題發生,政府也能介入進行車輛安全性瑕疵調查及召回改正。

檢測與審驗分立 避免校長兼撞鐘

簡單來講,這四大項目都需經過「檢測單位」檢測,檢附相關文件由「審驗機構」審查確認沒問題後,才能取得合格證明,最後再由「核章機構」蓋章認可,才能送往監理單位申請領牌。流程看似清楚,各單位也各司其職,但事實上過去有好一段時間,交通部都是委由ARTC車輛中心同時身兼「審驗」與「檢測」的角色,直到2009年VSCC車安中心成立,才正式接下「審驗」的工作,自此確立了國內車壇「審檢分立」的制度。

車廠可自由選擇檢測機構

在國際貿易開放的制度下,檢測機構屬於自由市場,廠商可自行選擇受主管機關認可之國內外合格檢驗機構。以交通部目前認可的安全領域國內外檢測機構超過50家,環保署排氣污染領域有6家、噪音污染領域有6家,經濟部能源局的耗能測試也有6家,取得檢測報告後,將資料函送審驗機構,申請審驗報告並據以申請合格證。

目前認證領域已有多家實驗室供業者選擇檢測,基本上國產車仍多以車輛中心作為主要檢測機構,不過也是有例外,像2017年時,Luxgen為了證明自家生產的U5安全耐撞,因此不惜重金遠赴西班牙IDIADA實驗室,執行難易度高於國內法規要求、接近NCAP等級的撞擊測試,雖然說Luxgen此舉「廣告效果」大於實際,但也說明了車廠選擇檢測機構的高度自由性。

四大檢測項目 整車到零組件都有

在測試項目中,污染、噪音、耗能領域的檢測以整車進行為主,安全領域則分為零組件、整車等多項測試,整車當中又分為機車、汽車、貨車等不同分類,其中測試項目達90項,是最為複雜的;很多民眾關心的國外進口車,絕大部分的檢測是由交通部所認可的國外實驗室執行,如歐洲車款在屬地國家之實驗室取得報告,並非硬性規定由台灣的實驗室操作。

汙染、噪音檢測流程說明

這兩大項目的主管機關都是由環保署負責,攸關空氣品質的排汙檢測,法源是參考整合歐、美雙軌制,針對汽、柴油車及機車持續加嚴推出排放管制標準,廠可以提交美國/歐盟國之合格證明,或是自由選擇國內認可的檢測單位,而流程會區分為車型審驗與逐車審驗,兩者差異在於前者是大宗車款,後者則適用於少量引進車款。

要特別說明的是,新車除了量產前要取得合格證外,若是採用大宗車為主的「車型審驗」,後續量產上市後,車商也得負起保證品質一致性的責任,車輛售出後,亦須要作到耐久保證,也就是俗稱的「保固」,在法規規範的使用年限與里程數內,均不得超過管制標準。

噪音檢測流程大致上與汙染相當,車商同樣可以自由選擇國、內外認可的檢測機構,稍有不同的是,國內噪音檢測法規因為是調和歐洲ECE,因此僅承認歐盟核發的合格證明,同樣的,新車量產前送驗過關,上市後也得負起品質一致性的把關,基本上使用原廠零件、按時回廠保養,噪音應不至於超標,除非是車輛後續有過度改裝排氣管,才有可能被地方環保局攔檢。

耗能檢測流程說明

能源危機一直是聯合國關心的議題,尤其近年以來地球暖化嚴重,迫使各國政府紛紛提高油耗管制標準,要求車商開發出更省油的車款,甚至推出電動車等替代能源方案。而台灣政府也積極朝綠電政策邁進,並參考歐美標準,於2022年正式實施施CAFE油耗新制,延續過往車輛耗能總量管制,要求新販售小客車平均油耗須達20.9km/L的高門檻,至於CAFE油耗新制是什麼?先前8891已經有開篇介紹過,有興趣的讀者請點連結!

依國內「車輛容許耗能源標準及檢查管理辦法」規定,廠商製造或進口的小客車、小貨車、小客貨兩用車均須選取一部代表車,送至主管機關認可的檢測機構進行測試,並可依美國FTP75、歐盟NEDC或最新的WLTP擇一測試,最終測試結果,也會同步放上能源局網站「各車型耗能證明核發資料」供消費者進行查閱。

安全檢測流程說明

車輛安全是所有項目中相對最重要的一環,自然審核步驟也比較繁複,業者須先取得國、外內認可機構的檢測報告,交付VSCC進行審驗確認內容無誤,最終再由交通部核發合格證明。一般來說新車取得合格證的流程,區分為「大量車型」與「少量車型」,前者像是Corolla Altis、Honda CR-V這類生產數量龐大的銷售主力,而後者則可能是進口跑車、稀有車、重機等等。

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大量車型」安審共有申請、檢測、審查、審驗、發證五大關卡,但「少量車型」可省去「審查」的步驟。所謂的「審查」,就是審驗車型的零件及系統是否合乎規範,一般來說,有可能需要拆卸零件、內裝材料進行測試,或是破壞性的測試項目,但如果該車型屬於限量車款或是稀有超跑,為避免車輛造到損毀,業者就可以申請少量車型而不需經過審查這關。

品質一致性審驗與車輛召回機制

由於新車審驗檢測時,是由車商提供的認證車進行測試,為避免車商偷吃步派出「選手車」,交通部有委請VSCC訂定「品質一致性審驗」規範,要求車廠辦理審驗合格證明須同時附上「品質一致性管制計畫書」,列出品管方式、抽樣檢測比率、設備維護等作法,並每年進行年度品質一致性核驗、3年一次的現場核驗、甚至不定期前往工廠進行品質一致性抽查,以確保廠商生產的每台車品質一致,為消費者的權益做把關。

當然,汽車屬於高價且精密的機械,難免會因為部分零件出現瑕疵,而影響行車安全之疑慮,當有普遍性車輛問題發生時,車商就應負起主動車輛召回的責任,或由車安中心介入進行車輛安全性瑕疵調查、召回改正,除了車商會寄發通知信給受影響的車主外,消費者亦可自國內車輛安全資訊網進行查詢。

是否打開8891汽車瀏覽全文